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07的文章

[Notes]一些筆記...

研究方式: 1. 利用強震站資料,利用程式做出破裂面滑移量; 2.重磁力方面,必須在大範圍的地體構造(如板塊間), 3.GPS資料,主要是要作constrain;

觀賞雲門『風 影』....

其實,也等待好久了。就像之前想要爬武陵四秀一樣,也是期待了好幾年...... 早在學期初,就看到關於雲門的宣傳海報,得知雲門在2006年底將會在嘉義做巡迴演出的最後一站。當時就迫不及待地上網去察看,趕緊就去校園書局、給他買一張..... :P 表演場所是在民雄的嘉義表演藝術中心,過去只有看到其外觀,卻沒機會一窺內部設計、裝潢,也希望藉由這一次的表演,看看齊是否是個不錯的表演廳。 可能是因為過去在國家音樂廳的印象吧!因為國家音樂廳似乎在兩旁的牆面回音設計上,過去曾經有些瑕疵,致使在較後座的聽眾,無法聽到清晰的樂音。同樣地,也擔心嘉義的表演藝術中心,會不會有類似的問題。 可能是我多慮、也可能是因為我的座位在最旁邊,以致於無法有效地感覺出其音效差異....,扯遠了,當天晚上(12/29),天氣算是不錯,我在學校附近的簡餐店用過晚餐之後,就直接到表演藝術中心。這才發覺,慕名而來的觀眾,原來是這麼地多!:D 過去在中央的時候,曾經看過雲門2的校園巡迴表演,當時人潮、以及被舞者、舞蹈及其內涵所震撼,才知道雲門不只是表演現代舞而已,其他種類的舞的形式,其實也著墨頗深。 因為聽說這次的『風 影』是第一次結合現代視覺藝術的成果,使得我想要看看,在加入蔡國強的視覺藝術之後,這齣表演、會有著那些不同的意境。 其實,觀賞表演的過程當中,讓我時時會一起過去在北美館看現代藝術的經驗--無須刻意去將標題的內容,強加到作品當中,觀者內心及時的感受,才是最重要 的。如同這次表演一樣,如果勉強地將各的細節連結在一起,可能會有完全不解的狀況,如果能夠在觀賞時,傾聽真所得到的即時感觸,或許有助於融入整個表演當 中。 從孤影、風箏、單調的背景,到後來動態的瀑布班的布幕、嬰兒聲及如同漩渦的光影效果,再看看舞者的動作,似乎感覺到,人和背景、都成為整個主題的一部份, 不再強調、凸顯何者是重點。似乎,跟過去在電視上,看關於雲門過去的表演,有相當程度地不同。過去的表演,偏重舞者、故事性強;而這次的演出,則著重在視 覺藝術對於現代舞蹈的影響(或說是交互作用)。對我而言,看雲門的表演、就已經是一個全新的感受了。 其實,有空的話,的確可以多去看看不同型式的表演藝術~

[old]苦勞網--"真苦勞"乎?

真的是為勞工?抑或昔日失去政權者,一個可以攻擊政敵的網站? 很難讓人不懷疑其動機;從其對於國際事件、國內政策的看法,只覺得其目地址有一個--也就是不斷革命 。 口頭上,彷彿要為勞工、農民爭取權益,實際上,是不折不扣的奪權團體的幫傭--何者為此團體,不言自明。 何以見得?當然不是看他整天跟政府唱反調,就說他要奪權。重要的是,從其對於兩岸勞工的 見解、對於台灣政局穩定與否視而不見,只有不斷的強調"革命"以維繫其團體生存的根本,可以看到,其已成強努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不過又是一個自許為左派 的團體、一個即將垂暮之時的哀號。 無論其目的為何,光是看到它在評論中國農民、勞工現況的文章時,竟 然又是一篇篇無病呻吟--無關痛癢的解決方案。只不過又是"出一張嘴"、不是探論左傾、右傾,再不然就事強調革命的重要性,彷彿讓人回到大陸的文革年代, 一個沒有自由、人權的年代(雖然現今中國依舊沒有這些要件),那是人們不想再回去的年代。 要說苦勞最大問題,就是只知口舌之爭,只是搞活動,卻沒有真正的對策、以解決社會現今的困境--"這個問題,交給政府去作啦,我只負責出一張嘴啦"--正是這個網站的真實寫照。 但願,就讓這類沒啥貢獻的網站,沈落於網路之海中吧! 後記:現在回顧當時寫的文章,有許多看法並不正確,隨著時間的推演,不應該用這種眼光來看任何一個社運團體,僅此警惕之。

推薦兩本好書..

圖片
兩者皆是探討美國文明及對全世界的影響,兩位作者皆是法國人,但所在的年代相差200多年,一位就是著名的法國政治學者--托克維爾,另一位則是當代法國政治學者--索爾孟,兩者皆以個人的親身經驗,以即與他人的對談及觀察,來探討美國的文明。 這一本,已出版2個世紀,然而,直至今日,它仍是研究民主政治,重要的參考資料。作者托克維爾跳脫自身貴族背景的框架,肯定民主對於人類的利益,遠大於專制獨裁;從美國的政治運作、對外政策、人民生活、思想、宗教等等,皆有詳細的闡述,並且也為這些見聞,做出個人看法。 當然,作者也不吝指出民主政治可能的演變,若操作不當、也會成為多數暴力、或是法西斯主義,故作者相當強調個人的選擇、以及對於國家運作的規範。 直至今日再讀此書,仍然感受到書中描寫的情形,與當今民主國家算面臨的困境及挑戰相近,的確是一本值得看的好書--雖然,就現在來看,篇幅是長了些。 第二本則同是法國學者索爾孟的著作,雖時作者謙稱這是個人的經驗,但他對於當今美國國內外的看法,都有相當中肯的描述。同時,也給我們一個從歐洲人所看到的美國,是怎麼樣的一個美國。 作者曾在台灣版的序曾提到,相對於歐洲,台灣可以毫無困難地成為美國的第51州,這也意味者台灣與美國在政經文化上,有相當緊密的相關性。無論如何,透過此書,我們可以看到另一個有別於美國國內外媒體、所描述的美國文明。

哈伯目擊星團的"新生失敗"

圖片
天文學家使用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年輕的恆星誕生場所,疏散星團,有著極短的生命。 哈伯先進巡天攝影機收集了新的觀測資料,是透過"Where's Waldo"來尋找鄰近星系NGC1313中,藍星自其疏散星團的"網"被扔出。 只有哈伯有足夠的解析度,能夠分辨出NGC1313星系這種距離--約1400萬光年--中的個別恆星。 天文學家很早就知道,年輕或者是"開放"的星團,最後必定會瓦解並且消散於母星系中。它們單純不沒有足夠的重力將它們集結在一起,不像其近親,球狀星團。 在哈伯之前,天文學家擁有相當稀少的觀測線索。過去,觀測星團如何消散是困難的。這是由於它們極易在凌亂的母星系中的背景星群消失。 一個由巴的摩爾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Anne Pellerin所領導的團隊,利用哈伯觀測桿狀螺旋星系NGC1313、並且找到了大量的藍色恆星(B-type),其不再屬於緻密星團的成員。B 型恆星誕生相當地快,這是因為它們以氫做為燃料的關係。 因為B型恆星擁有相當短的生命期(僅幾千萬年),現存的大質量B-type恆星提示了天文學家,星團可能以相當快的速率消散,在2500萬年內。相對於星系幾十億年的生命週期,這是相當短暫的。 疏散星團的快速瓦解,強化了一個事實--團隊發現B型恆星顯著地比更重的O-type恆星,更廣不在星系中。O型恆星的生命相當短(約幾百萬年或者更少),以致於它們在足以影響星團之外前,就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 一個研究人員說,事實上,O型恆星的超新星爆炸、可能就是星團快速瓦解的原因。超新星足以爆發出星團中形成恆星的物質。這將可能留下一個直兩小、不足以重力將恆星集結在一起非常久的疏散星團。在這個脈絡下,星團的恆星將會飄移出去,當其他恆星被星系的重力所拖住。 先前基於哈伯影像的天線星系--一對相撞的星系--的研究顯示90%的星將會以這種方式,在生成的前一千萬年內消失。然而,NGC1313是第一個發生在一般螺旋星系的的例子。 利用比對NGC1313的疏散星團中的恆星生成,我們可以推測恆星以類似的方式、在銀河系中形成,故這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太陽如何形成。

哈伯觀測到鄰近星系的年輕恆星

圖片
這個由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所設的新影像,描繪出明亮、藍色、新生成的恆星,將恆星生成區域的中心吹出一個洞口,位於小麥哲倫星雲中。 原文出處

天文學家繪製出超巨星大量噴發物質

圖片
利用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以及位於夏威夷Kamuela 的W.M凱克望遠鏡,天文學家發覺,天空中來自極亮超大恆星的氣體狀噴出流,遠比原本想像中的複雜。 來自大犬座VY星,一個紅巨星、同時也因為其非常高的亮度、被列為超巨星。爆炸形成了迴圈狀、弧狀、以及成團物質,以不同的速度及方向移動。這個恆星已經在過去1000年噴發多次,適逢它接近其生命的終點時。 全文出處

哈伯繪製出3-D"塊狀"黑暗物質的宇宙網絡

圖片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使用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製作出3-D的圖像,提供第一手大尺度宇宙中黑暗物質的分佈視野。 全文出處

哈伯的觀測提供一個深入行星生成的視野

圖片
哈伯望遠鏡觀測到一個圍繞在年輕恆星圓盤的"暴風雪"般的粒子,釋出行星自微小星際塵塊成長的過程。這些物質如同鬆散的雪花、並且大約10倍大於一般星際 的塵塊。它們被偵測到位於一個圍繞1200年老的顯微鏡座紅矮星(AU Microscopii)。這個恆星位於32光年外的南天星座,顯微鏡座中。 全文出處

來自哈伯的美麗的季節祝福!

圖片
星塵及氣體的漩渦,在這個如乙太般的恆星生成區域的影像,由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攝得。這個夢幻般的LH 95 的景象,其位於大麥哲倫星雲中,顯示出一個低質量、暗恆星及其許多重質量且閃耀的恆星在一旁的區域。一層薄幕般的藍霧微微地在恆星旁迴繞。這張影像是哈伯 先進巡天攝影機在2006年3月所攝。 原文出處

重質量恆星點亮星雲NGC 6357

圖片
小疏散星團Pismis 24 位於天蠍座巨大的發散星雲NGC 6357核心處,約距離地球8000光年遠。這個星團中某些恆星質量相當大、並且放射出強烈的紫外線輻射。最亮者被命名為Pismis 24-1。過去一度被認為其質量約在200~300的太陽質量之間。不僅使得它成為目前為止最重的銀河系中恆星,並且還比現有極限重量(約150個太陽質 量)還要重。然而,高解析度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影像顯示,實際上有兩顆恆星互相繞行(見右方上、下的放大圖)。它們顧忌每個在100個太陽質量左右。哈伯先 進巡天攝影機在2006年4月所攝。 原文出處

哈伯在年輕的宇宙找到暗能量的證據

圖片
科 學家利用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了暗能量並非太空中的新組成物質,而是已經出現在長久的宇宙歷史中。暗能量是造成宇宙以增加的速度擴張的神秘斥 力。調查人員使用哈伯望遠鏡發現早在90億年前,暗能量已增加急速宇宙的擴張速度。這幅暗能量的影像與近一世紀前的亞伯特.愛因斯坦的預測一致--來自空 的太空的重力散逸的衝擊。得自哈伯的資料,提供支持的證據,使天文學家得以瞭解自然界的暗能量。這將使得他們可以開始排除某些預測暗能量強度將隨時間改變 的候選假說。 研究人員也發現古老的恆星爆炸、或者是超新星,這些用於量測宇宙擴張、今日看起來就極像這些90億年前爆炸者,並且現在又哈伯所觀測到。這個重要的 發現給予利用這些超新星一些益處,即用於回溯宇宙在大部分年齡中的擴張。超新星提供可靠的量測工具,因為它們逐漸減弱的亮度,已經被充分地瞭解。故它們是 可靠的遠方標記物,使天文學家得以決定它們距離地球多遠。這些有哈伯所釋出的五個超新星的、及其母星系的快照。影像上列的箭頭指向超新星。下列顯示恆星爆 炸前的母星系。超新星在100億到35億年前爆炸。 見全文

找到星系團已知最大的無線電波爆炸

圖片
這是一個星系團MS0735.6+7421的合成影像,位於26億光年遠的鹿豹座。這個區域的三張影像,分別是由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在 2006年2月,NASA的錢德拉X射線衛星在2003年11月,以及NRAO的極大陣列在2004年10月所攝得。這禎哈伯的影像顯示多個因重力而緊鄰 在一起的星系。在2005/01,天文學家宣布有一個極大的黑洞潛藏在明亮的星系中心,聚集了宇宙中最強大的爆炸。VLA無線電波影像顯示來自黑洞的高能 粒子噴流(紅色)。這些噴流噴出X射線散出高熱氣體(在錢德拉的影像以藍色顯示)於兩旁,以創造出兩個巨大的氣團。這個空腔是巨大爆炸的證據。X射線以及 無線電波影像顯示大黑洞有極大的胃口,並且對周遭造成深度的影響。 原文出處

哈伯開始任務四

圖片
NASA宣布今日(06/10/31)計畫第五次的任務到哈伯太空望遠鏡。太空人將會拜訪望遠鏡,以延長及改善其續航力到2013年。 哈伯精確地測量宇宙年齡。它找到暗物質能量的證據。它傳送來自遠方的年輕宇宙時的星系。並且現在,在任務四(SM4)的過程中,將會安裝最先進的儀器到上面,哈伯將會以新的視野看宇宙,並且超越過去所看到的。 更多關於SM4的資訊及報告,見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hubble/servicing/

哈伯來自麒麟座的恆星V838、最新的迴光影像

圖片
這是最近的NASA哈伯太空望遠鏡、在太空中所看到的不尋常現象,稱為迴光(light echo)。來自遠方恆星約5年前的爆炸,持續穿透過環繞的塵雲向外發散。而在塵雲之外的光線反射或是"迴響"爾後到達地球。

[Science]火星可能是耐寒微生物舒適的住所

圖片
一種居住在最嚴苛的地球環境的耐寒微生物的綱可能在寒冷的火星及其他冷颼颼的行星繁榮生存,這是根據一個天文學家及微生物學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的說 法。在兩年的實驗室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適冷的微生物不只可存活,並且可以在水的凝固點華氏下30度生存。微生物也發展一套防禦機制以防寒。這些由電子顯微 鏡所拍攝的近距離照片,顯示被用於研究、稱為親鹵素菌(halophiles)及親甲烷菌(methanogens)的微小單細胞生物。

[Science]在天線星系的超級星團

圖片
這禎拍攝天線星系的新哈伯太空望遠鏡影像是一對合併的星系、最銳利的影像。 在碰撞過程中,數億個恆星將會形成。這些恆星最亮以及最密集誕生地被稱為超級星團。新的影像使天文學家得以辨別在兩個螺旋星系碰撞中的恆星及超級星團。

[Joomla]網站被crack...

因為之前被怪客(cracker)入侵,遭到設置釣魚網站的網頁,經網管通知後,趕緊修改密碼,好險已經恢復正常,也提醒了我,必須時時注意網站管理者密碼的更改。 另外,也因為這件事情,發覺我對於一些基本database的知識,有著相當程度上不瞭解,好險網路上有一些支援網站,才救了我的網站一命。 關於Joomla! 的admin密碼,可以參考這一篇 文章 :P。

[札記]將Firefox網址go改為好手氣

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好久了...........。 一直想要將網址搜尋列相關設定,放在自己的網站上,總算這次記得了~:P 作法上,就是新開分頁-->鍵入about:config-->;搜尋keyword.URL-->;更改原來以Yahoo搜尋為預設更改為google好手氣: http://www.google.com/search?btnI=I%27m+Feeling+Lucky&ie=UTF-8 &oe=UTF-8&q= 關閉再試一次, 就成功啦~~~:D

[linux]又是隨筆...

最近實在比以前忙得多了..........,常常忘記要寫寫BLOG--適度放鬆,也是必要的呀~~。 其實,主要是要紀錄一些在Linux的一些筆記、經驗,給我、有興趣的訪客看看的。所以,可能會有些亂吧.......... :P 在設定vsftpd上,要特別注意/etc/vsftpd.conf的設定內容,老實說,我其實也是照抄,看看鳥哥、google上的一些文章,盡可能改改;例如,要設定使用者所使用的目錄,可以在設定檔中,加入: user_config_dir=/etc/vsftpd 而在這個目錄中,就放入使用者的設定檔,例如:使用者是nova,就開的新檔 "nova",寫入: ########nova########### passwd_chroot_enable=NO local_root=/srv/ftp ###################### 這樣一來,就可以在這個使用者登入時,進入我們給他的目錄/srv/ftp了!(預設是在/home/nova)。vsftp跟其他伺服器一樣,還有蠻多可以設定的。看看man page是必要的唷~

[隨筆]製作GRUB的開機圖片

圖片
其實..........我也是參考網路上的說明,照本宣科地、一個不漏的照抄下來作而已...........:P 實際作法如下............................ 1.準備一張標準的圖片(如640x480、1024x768....等這類的圖片),假設是"image.jpg"; 2.利用gimp,將圖檔大小轉為640x480,顏色為 14 色; 3.或者,利用convert指令作轉換:convert image.jpg -colors 14 -geometry 640x480 image.xpm 4.要注意的是,其常態表示式為:convert [cmd1][cmd2][....] ,並且轉換為xpm檔; 5.最後,將*.xpm作壓縮(gzip),再放到/boot/之下,並修改/boot/grub/menu.lst 中的圖片路徑及名稱,重新開機就可以看結果嘍~!

[old]恐懼的台北人?

今天在自由時報的的 自由廣場 中,看到一篇文化大學學生的投書,看完不禁莞爾一笑-原來,台北人(同指住在台北的外地人),竟然還是有人如此恐懼政府的遷都。 看完第一段,感覺沒什麼奇怪的地方,但是到了第二段,總覺得有太多情緒化的言語-何謂"自己人"的縣市?縣市長4年一次選舉,沒人能保證下一任,還會是"自己人"執政;又提到前些時間、在首都發生的諸多活動,並藉此暗示:遷到其他縣市、沒人能保證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從這幾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其實一方面對於立委的提議,有諸多誤解、沒有詳細瞭解內容的問題,同時,也反映了台北居民對於政府遷都之後,台北將會不 如昔日繁榮的憂慮;另一方面,從這篇文章,也間接證實了、台北市在這幾年,已經從過去的『首善之都』、『藝文都會』,變成了充滿『鬥爭』、『仇恨』的大都 會。再說,這些提案的立委當中,可沒說一定要"自己人"的縣市-只要有助於南北平衡發展,何需必定要"自己人"? 我們都同意,這幾年來,台灣一直都在政黨鬥爭當中,逐漸地消耗掉自身的優勢;然而,若如作者所言,只歸咎於執政黨模糊焦點,卻不仔細檢視這幾年、民意代表的諸多作為,以及民眾對於公眾事務的重視程度。恐怕才真正"模糊"了問題的焦點!

[old]該重寫CSS了......

應該說,該找時間重新寫一個布景主題了 。 之前自己寫的布景主題,其實也用了將近半年,看到許多新的布景主題出來,其實我可以看看,是否有值得我借鏡的地方。 事實上,多多到像是 Zen Garden 這類專門展示CSS的網站,滌去可以獲取粉多新的構想。 現在,我的布景也換上 Joomlaos.de 所展示的其中一個布景。我想,多看看這些美麗的布景,除了有助於我在下一個不幾的設計外,也有助於"淨化心靈"吧!

[嘉文推薦]偉大的記者時代

在媒抗找文章時,原本要找關於林照真的相關文章,偶然看到這一篇連結,絕得值得一看,就連上來嘍~ :p 總會有這麼一天,這個世界上只剩下兩種勞動工作者:一個叫做黑心商人,另外一個叫做記者。 至於非勞動的工作者,通常的稱號叫做「政治人物」或是「官僚」。不過,我們還是比較喜歡他們的另一種稱號:出一張嘴的。 剩下的?剩下的都是失業人口。 到時候唯一有價值的商品,叫做媒體。 在忠孝東路黑心百貨公司第七層的黑心家電用品區,販賣著一台一台的黑心電視。....... 原文出處

[old]泛綠立委的"中國夢"何時醒?

今天的自由時報的 鏗鏘集 ,刊出戰略學者王崑義先生對於前些時候,民進黨前新潮流系立委洪奇昌主張政府應該放寬投資40%上限的限制。令人不禁感嘆:這些立委的腦袋,真的不是一般的腦漿做的!(適用狗屎嗎?) 而面對中國得利於台商的大量投資,進而快速崛起。不但使台灣國內失業率驟增、外資投資意願降低,更進而使得台灣經濟競爭立下降。而這些立委,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有何過失(千錯萬錯、絕對不是自己的錯!),只在那廂抱怨黨內不包容不同的聲音。 他忘記了,一個政府的政策,不是由他們這樣天天放話、就可以決定。也不是民進黨內無法再包容。這些人打著"言論自由"的棋子,卻不准別人批評他們,這種心態才可議! 這些人的中國夢,是不會醒的,唯有選民用選票唾棄他們(藍、綠親中立委),台灣的國會,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機會?抑或挑戰?

隨著立委選舉將近,政治人物的手段愈出愈多,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正值此時,由於下屆立委即將減半,對藍綠雙方,都造成不小的壓力。也就是說,無論是泛綠或者是泛藍政黨,在這一場新制的選舉將會是一場廝殺。沒有一個政黨,會想某些政客所言,從中獲利--只有死傷累累而已。 最近,看到某些過去新潮流系統的民進黨立委,又再跟泛藍一唱一和地倡言開放三通--不過是為了奪得更多選票罷了(真不知道他的智囊的腦漿是用啥做 的,大便嗎?)。當然,這是不可能成功的--想從親共選民取得選票,而自身是屬於親台獨的政黨,除非他們像陳氏、許氏之流,退出民進黨,或許還可以這麼 做。想要兩邊通吃,簡直是痴人作夢。 話扯遠了,選民依舊要仔細想想:我們要給台灣一個怎樣的未來?不要再想著:反正每個都差不多。立委席次減少,人們更應該想想,哪些立委是真正在做事 的?為國家、大眾(或是他的選民)謀取最大福利?如果想看看這些立委真的在住什麼事(別相信媒體了,這些人扒糞者居多),可以參考 立法院的網站 -->議事與質詢裡面,有質詢紀錄及答覆文件,可以看看這些政治人物到底在作啥事。 無論如何,唯有真正為自己為來著想的選民,才有可能選出真正用心的民意代表。這一條路,絕對不好走,然而,卻能讓每一個人、從過程中學習,而且以最小的損害(至少不流血),使自由與民主,在台灣滋長、生根!而民主制度,依舊是目前最符合大眾利益的制度! 浪花滔滔、河水一去不復返。唯有把握每一分一秒,創造一個屬於大家的美好未來。